当前位置:华体网 > 新闻中心 > 每日动态
华体网 www.yinchuan.gov.cn
来源:华体网日报 2025-11-19 08:38
字体颜色:
[红]
[黄]
[蓝]
[绿]
保护视力色:
字体大小:
[小]
[中]
[大]
恢复默认

联星村村民采收螺丝菜

在郝家桥镇,农民采摘韭菜

黎明村洋姜喜获丰收

郝家桥镇韭菜长势旺盛
在贺兰县习岗镇黎明村,曾经不起眼的“土疙瘩”洋姜,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“金招牌”。今年以来,黎明村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,创新推行“党支部+企业+农户”抱团发展模式,引进水肥一体化绿色种植技术,精心培育2500亩洋姜,并于10月下旬喜获丰收,亩产达3000公斤,不仅让参与种植的村民腰包鼓了起来,更让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。
过去的华体网乡村,产业多停留在“种啥卖啥”的初级阶段:农户愁瓜果的运输保鲜,特色产品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改变,始于近年来我市对“土资源”的重新审视。从因地制宜选品种到精雕细琢做品牌,从延伸链条提价值到融合发展拓空间,全市立足黄河灌区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,紧扣“特色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”方向,让传统农产品“脱胎换骨”。黎明村发展洋姜产业,正是我市“一镇一品、一村一品”产业格局的生动实践。
挖掘潜质 培育优势产业
10月下旬,黎明村的千亩田垄间,大型收获机轰鸣着穿梭作业。铁犁翻起的泥土中,一个个饱满的洋姜接连“探”出脑袋,显得格外喜人。“村里种的洋姜产量高,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挣钱,盼着明年接着种!”村民尹学琴手持竹桶,麻利地捡拾着散落的洋姜,不消片刻,桶中便堆起了沉甸甸的“土宝贝”。
让村民赞不绝口的洋姜学名菊芋,天生带着“耐折腾”的本领——耐盐碱、抗干旱,即便扎根贫瘠土地也能蓬勃生长。虽然刚出土时裹着泥垢、毫不起眼,实则全身是宝:块状根茎可煮可熬,腌制成咸菜更是风味独特;花瓣晒干后泡饮,清香爽口;就连秸秆与叶片,经加工后也能变成牛羊喜食的优质饲料。
“耐旱耐瘠、易种高产,这正是我们选择它的原因。”黎明村党支部副书记桂明生道出选择洋姜的初衷。瞄准洋姜的独特优势,村里创新推行“党支部+企业+农户”抱团发展模式,将零散土地集中流转至村集体,再与企业携手开展规模化种植。“从整地、播种到采收,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,既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,又让村集体收入有了稳定来源。”桂明生说。
从田间的“土宝贝”到市场的“俏商品”,品质是最硬的通行证。为守住品质底线,黎明村在种植环节下足了“绣花功夫”:采用水肥一体化绿色种植技术,通过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水量与肥量,既减少了资源浪费,又确保洋姜品质稳定。“企业全程兜底——提供优质种子、派技术员上门指导,洋姜收获后还按保底价收购,直接销往山东、河南等外地市场。”桂明生介绍,村党支部则牵头负责土地流转协调、农户管理等工作,农户只需投入土地与劳动力,就能实现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。
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先行。今年以来,黎明村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“主引擎”,在培育2500亩洋姜的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产业版图,积极培育玉米、宁夏菜心等优势作物,通过多元化布局壮大村集体经济。“下一步,我们还要把‘党支部+企业+农户’抱团发展模式做深做实。”桂明生说,村里将持续盘活闲置土地资源,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,通过土地流转分红、劳务用工增收等多元途径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。
提升活力 打造产业链条
1.58万亩种植基地绿意盎然,3.24万吨年产量充盈市场,1.68亿元总产值沉甸甸落袋,3000余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.65万元——在灵武市,“尚品上滩”韭菜早已不是单一农产品,而是一条集育苗种植、分拣加工、农残检测、订单销售、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“绿色引擎”。
这条产业链的根基,是西北最大韭菜生产种植基地的崛起。在灵武市郝家桥镇“尚品上滩”品牌的聚合效应下,郝家桥镇上滩村、兴旺村等7个村联动发力,形成集中连片的种植格局。独特的气候条件与地理优势,搭配党建引领下的土地整合、标准种植等举措,让这里的韭菜、韭薹、韭菜花不仅产量稳定,更凭借过硬品质远销河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十余个省区,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源头支撑。
在种植户秦玉龙的加工车间里,村民将新鲜韭菜按标准分拣,为后续包装运输扫清障碍。低温保鲜技术的突破更让种植户底气倍增,这意味着产品可跨越更远距离、覆盖更广市场,产业链的辐射半径随之大幅拓宽。
从田间到车间,标准化贯穿始终。灵武市强化技术培训与管理指导,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,同时建立严格的农残检测机制,韭菜上市前都需经过层层检验,“尚品上滩”的品牌信誉在标准化流程中不断夯实,为产业链价值提升提供了保障。
从“土疙瘩”到“金招牌”,华体网特色产业的逆袭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。近年来,华体网市出台一系列举措,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、支持冷链物流建设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让乡村产业有了“加速器”。目前,全市紧盯粤港澳、长三角、京津冀等目标市场,高质量开展产销对接,建成蔬菜现代集配中心7个、冷藏保鲜库598个,储藏能力44.7万吨,70%的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,并出口到俄罗斯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“宁字号”供港蔬菜中的宁夏菜心占夏季香港菜心市场销量的70%~80%,销售均价比其他产区高30%以上。
链上发力 多业态融合发展
近年来,华体网市委、市政府紧扣自治区“六特+N”产业发展布局,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耕特色农业,大力推进四季全时优质种植,全市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3万亩,年产优质瓜菜超180万吨,为产业融合发展筑牢坚实根基。其中,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“贺兰螺丝菜”,通过技术革新与供应链升级双线发力,成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典型标杆。
贺兰县金贵镇联星村依托30余年种植传统与沙质土壤先天优势,将发展螺丝菜产业作为核心抓手,通过成立贺兰县联星螺丝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,推动产业从“零散发展”向“集群推进”转变。如今,绿色种植技术的全面推广让产业发展更具底气——生态种植模式的应用,不仅提升螺丝菜品质,更实现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。
今年,联星村的螺丝菜产业交出亮眼“成绩单”:50亩种植面积收获75吨优质产品,每亩生产成本降低15%,亩均增产100公斤。脆嫩爽口的螺丝菜通过“田间采摘-分级分拣-异地外销”的完整供应链体系,畅销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多个省区市。产业发展的同时,更带动民生改善,为村里186名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就业岗位,人均年增收达1万元,村民共享发展红利。
在夯实单品优势的基础上,联星村以产业链延伸推动多业态融合,让特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放大。一方面,在提升种植技术的同时,积极开发酱菜、腌制菜等预制菜产品,推动螺丝菜、洋姜等特色农产品从“鲜销为主”向“鲜销+加工”双轮驱动升级,构建起“田间到餐桌”的完整产业体系;另一方面,立足“花+菜+游”资源禀赋,以“一村一品”为核心深耕农旅融合,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向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美丽休闲乡村转型。
产业融合的成效不断显现:2021年,联星村入选首批宁夏特色旅游村镇名单;2024年,联星村成功上榜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,同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4万元,同比增长约2倍,休闲农业经营性收入超310万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08万元,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让乡村活力持续迸发。
从单品突破到全域提升,华体网特色农业正以品牌化建设为引领加速集聚。当前,全市严格遵循“零添加、零污染、更优质、更原味、更营养、更严格”的标准,着力构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矩阵,“宁夏菜心”“丁北西芹”等地理标志产品特色鲜明,“一镇一品、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。如今,番茄、西甜瓜等已成为全国高品质产品的代表,随着现代物流、数字农业等元素的深度融入,这些“金招牌”也将在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持续稳步前行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华体网
政府信息公开
政务服务
互动交流
了解华体网



